少有大志
据阜阳市褒扬英烈协会负责人刘玉玺考证,吕文翰字西园,是吕文俊(字浩汝)的三哥。1899年,吕文翰出生在阜阳县插花庙集一个小商人家庭。他天资聪明,学习刻苦,对私塾老师教的课程熟读成诵,融会贯通,喜欢小说中仁人志士、英雄豪杰的故事,逐渐形成了多思能谋、机敏善断的性格。
1919年夏,吕文翰从农村转入阜阳城读书。受“五四”运动影响,他积极参加阜城工人、市民、学生、店员的游行示威。1921年,他考取阜阳省立第三师范,受省立三师、六中进步教师王允仲等人影响,经常和同学好友谈论国家大事。
1925年夏,吕文翰从省立三师毕业后,到东北乡第一小学(今插花小学)任教,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道德、气节教育。
接受新知
1926年冬,在广州中山大学读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吕文俊放寒假回家,带回《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吕文翰读了深受启发,开始向四弟了解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道理,思想上产生新的飞跃。
当年冬天,吕文翰经四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插花庙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当时,他以小学校长身份,经常找师生谈话、聊天,对他们进行新文化、新思想教育,学校革命氛围日益浓厚,进步教师康逊斋投身革命活动,文具店主吕金铭积极入党,并以文具店为联络点组织和发展农协会员。
期间,吕文翰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到校外开展革命串联,通过探亲、访友、家访等形式,向贫农宣传“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以及男女平等的道理。1927年2月,插花庙第一个党小组成立,隶属阜阳县临时支部,吕文俊任组长,吕文翰是成员。后来,成立中共插花区委,吕文翰等10人任委员。
由于吕文翰经常开展破除封建迷信活动、公开为穷人打抱不平,插花庙的革命活动非常活跃,很快遭到当地反动势力排斥,他不得不辞去学校的工作。
策应起义
1927年12月,河南省委派共产党员南汉宸来皖北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吕文翰等人在阜阳贡院街开完会后,连夜返回插花庙,召集吕文俊、侯广才、侯庆华、康顺德等人学习会议精神,决定尽快把插花庙一带的农民协会组织起来。
为此,吕文翰等人分别深入插花、马店、李集等地发动群众,短短几个月时间,就组织农协会员3600多人,开展抗租、抗差、抗粮、抗税、抗债斗争,闹得地主豪绅惶恐不安。春节前,吕文翰、吕文俊在车台寺庙召开“筹粮济贫”会议,在他们的带领鼓动下,当场筹粮10余石,解决了百余户农民的过年问题。
中共皖北特委成立后,吕文翰参加了特委书记魏野畴在阜阳召开的扩大会议。回到插花庙后,他立即召开区委扩大会议,部署思想发动和武装建设工作。他到马头集铁匠吕光斗家打土炮,要求农协会员自制大刀、长矛等武器,还派张学敏到蒙城等地买枪。不到一个月时间,插花庙就组织农民赤卫队员1000多人,长短枪20多支,大刀、长矛千余把,做好策应“四九”起义的准备。
1928年4月8日夜,吕文翰、吕文俊按照皖北特委指示,带领2000多名农协会员和赤卫队员在插花车台寺庙待命。计划接到阜阳起义的消息后,先打掉插花庙伪局子,夺取枪支,然后再火速参加攻打阜阳城的战斗。但是,他们一直等到黎明都没有接到阜阳起义的信号,没有擅自行动。
为党奋斗
“四九”起义后,阜阳地方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党员名单被叛徒泄露,吕文翰、吕文俊等人被反动当局通缉,但仍继续坚持地下工作。1929年1月2日,吕氏兄弟被民团头子董介奎、李显宗抓住,关押在董橙君家,经董设法搭救逃脱。
当时,吕文翰患眼疾,逃到铁匠吕广斗家住了40多天,边医眼病边做群众宣传鼓动工作。每天晚上,他的住处挤满了农民群众,听他讲革命故事、新闻和历代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直到深夜群众还不愿离去。康复后,吕文翰转移到凤台、田家庵,以教书作掩护,继续开展革命工作。
1930年4月,吕文翰接到阜阳中心县委通告,立即串联13个学校成立庆祝“五一”劳动节筹备会,产生了大会主席团和指挥部,并担任副指挥。5月3日,吕文翰等600多名师生、300余名工人农民在中心县委领导下,到大通炭矿场冒雨召开“五一”节大会,会后进行了示威游行。
1931年,吕文翰根据工作需要,到金寨苏区工作,在红军部队任文化教员、党代表。当时,正值国民党向苏区发起第二次“围剿”,吕文翰在突围中光荣牺牲,时年3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