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全市首家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心,打造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权益保护有机结合的“少年法庭+N”全链条防治格局……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积极构建涵盖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学校保护、政府保护、网络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全方位、规范化“六位一体”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撑起司法“保护伞”。2022年,滨城法院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同比下降35%。
教育挽救,不放弃每一个失足少年
(资料图)
胡某是一个刚满17周岁的外来务工少年,因一时冲动而犯罪。案件审理过程中,承办法官了解到胡某本性不坏且踏实肯干,遂多次联系被害人调解并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在量刑时,法官又犯了难。根据社区矫正的相关规定,对监护人缺失的未成年人,因无法有效监管,一般应认定为对社区有重大影响,依法不能适用缓刑。即使对其适用缓刑,胡某需回户籍所在地接受社区矫正,这显然也不现实。考虑到这些,法官又积极与胡某工作单位及司法局沟通,最终该单位负责人同意作胡某的保证人并长期雇用且为其提供稳定居所,胡某得以在当地接受社区矫正。
“法官阿姨,我保证以后不会再犯了!”在得知上述消息后,被告人胡某郑重地承诺。
滨城法院严格落实少年审判“教育挽救感化”方针,探索形成了“纵深延伸——寓教于审重挽救、向前延伸——法治教育重防范、向后延伸——跟踪帮教重矫正”的工作思路。该院成立了少年法庭,实现了涉未成年人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三审合一”。推行“圆桌审判”,将教育挽救的理念渗透到审判工作细枝末节。设立少年审判专业法官会议,对涉未成年人案件专门研究,以审理的专业化促进保护的规范化。创立“法官寄语”制度,判决后及时送上“法官妈妈”的谆谆教导与殷切期望,鼓励他们重拾自信回归社会。同时,加大未成年人隐私保护,已封存未成年犯的犯罪记录200余份,不让“一失足”影响未来人生“千里行”。
前端预防,普法宣传立体式多元化
“滨州市滨城区人民法院现在开庭!”伴随着法槌落下,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在滨城区法院少年法庭内进行。来自滨城区第六中学的初三毕业生,在法官助理张亚玮的指导下,模拟开庭审理了一起未成年人故意伤害案件。
模拟庭审结束后,张亚玮向他们介绍了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流程及相关法律规定,结合真实案例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常见类型,带他们参观审判庭、羁押室等场所,让他们了解法院的职能和作用。“对未成年人犯罪,惩治不是目的,预防才是关键,像这样的法治教育活动,我院每年都组织20多次。”张亚玮介绍说。
多年来,滨城区法院一直将法治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诉源治理工作相结合,建立线上线下双线普法机制。建立常态化法治教育机制,将六一儿童节、“12·4”国家宪法日等节点作为法院固定“开放日”,邀请师生进法院,通过实地参观、模拟法庭、旁听庭审等方式,让未成年人身临其境接受法治教育。创新法治教育工作方式,打造“天平之声”宣传品牌,多角度、全方位提高未成年人法治意识。与滨城区教育和体育局开展普法共建,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
后续矫治,督促依法带娃护娃
“感谢法官对孩子的引导,是我们没有教育好孩子,等孩子出来以后,我们一定教他走正道。”被告人李某的母亲握着法官的手哽咽着说。
2月15日,多名被告人家长接到《家庭教育令》后到达滨城区法院少年法庭,参加一场特殊“家长会”,并签署了《家长责任承诺书》。经过法官指导,被告人父母均认识到自己的失职行为。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青少年发展关乎祖国的未来,任何人、任何机构都不能做青少年权益保护的‘局外人’。人民法院要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撑起司法‘保护伞’。”滨城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扈炳刚说。
近年来,滨城区法院致力于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权益保护有机结合的“少年法庭+N”全链条防治格局,于2022年创建“法童行·护未来”少审品牌,联合区未成年人保护领导小组共同成立家庭教育指导站,聘请心理专家对涉案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聘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教师、律师等各行业代表为社会观护员,对涉案未成年人进行社会调查并制定相关教育保护措施,形成了以一个品牌为引领,审判和帮教两个基地为依托,家庭、社会、学校、政府、网络、司法六个维度为主力,少审品牌、少年法庭、圆桌审判、犯罪记录封存、判后帮教、法治副校长全覆盖、法院“开放日”、家庭教育令、司法建议和家庭教育指导站十大法治产品为载体的“126+10”工作体系,“六位一体”未成年人保护体系更加健全完善。
截至目前,该法院共发出《家庭教育令》17份、司法建议15份,开展心理健康辅导20余人次,跟踪帮教200余人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