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前夕,《法治日报》记者走进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穿着蓝色马甲的大学生志愿者正站在服务岗上,忙着为来院群众提供各类法律服务。
这里,是北京三中院的为您“诉”说志愿服务站,自2014年该院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开展这一特色诉讼服务项目以来,已先后为群众提供上万次司法服务。
【资料图】
服务站里,是一支以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志愿者为主体,北京三中院诉讼服务办公室团支部成员、青年干警等共同参与的专业化法律服务团队,普法宣传、诉前指引、法律援助、文书服务等他们样样都行。
北京三中院为您“诉”说服务站曾于2018年、2020年两次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岗”。在近日公布的2022年宣传推选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五个100”先进典型名单中,为您“诉”说志愿服务站获评“首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您好,请问您办什么事?”正在北京三中院绿色服务窗口工作的诉服办干警朱芮萱见一位女士匆忙走来,赶紧起身上前询问。然而对方却没有回答,只一边指着自己嘴巴和耳朵,一边举着手机激动地比划着什么。朱芮萱立刻意识到,她可能是位聋哑人士,便打着手势让当事人不要着急,安抚她急躁的情绪,并马上拿出笔和纸,一笔一划与当事人展开了无声交流。
通过进一步沟通,朱芮萱通过微信联系上了一位手语老师,并将当事人带到志愿服务站,安排志愿者丁鹏和法律援助律师等共同接待。在耐心倾听和反复沟通确认下,大家逐渐摸清了当事人要求女儿归女方抚养的上诉请求。帮助当事人整理诉讼文书,提醒上诉期限……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最终帮助这位聋哑当事人解决了上诉状的准备事宜。
当事人办完事情之后特意找到朱芮萱,握着她的手,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离开时用手语向服务站所有人员表达了感谢。事后,为更好服务表达不便的当事人,团队志愿者们特意学习了几个常用的服务手语。
作为志愿服务站的一分子,丁鹏觉得,服务站组织的岗位培训和实践实操,帮助他巩固了专业理论基础,也进一步培养了他的职业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了提升能力、完善自我的效果。
“为您‘诉’说志愿服务站聚焦提高服务人员专业能力素养,通过择优选拔、集中培训、轮岗实操等方式,不断提升志愿者专业能力和服务群众工作能力,促进志愿服务与司法服务深度融合。”北京三中院诉讼服务办公室主任杨凡告诉记者,服务站成立9年来,先后组织27期志愿服务队共计有200余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帮助指导来院群众撰写法律文书5000余件、提供诉讼程序咨询7000余次、解答法律知识8000余次,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
在志愿者郭兰兰的志愿日志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以后还会有更多志愿者投身其中,不光是我们,还有公益律师,还有做诉服的工作人员,这个志愿队伍日益壮大,其力量不可估量。”
近年来,为您“诉”说志愿服务站不断延伸服务职能、扩展服务广度,深入社区街道开展“法治宣传”“法律问答”,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不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宣传,发放法律资料2000余份,“零距离”为群众“问诊把脉”“答疑解惑”。
杨凡表示,未来北京三中院为您“诉”说志愿服务站将继续深入践行“用心服务,传递司法温度”服务理念,持续扩大品牌效应,把“服务人民、方便群众”落实到日常,用心联系群众、用情便利群众、用力服务群众,不断提升诉讼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