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检察机关聚焦湿地保护守护美丽向海

2023-08-16 15:14:55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中全 见习记者 张美欣 通讯员 王默

“东有长白、西有向海”,向海湿地位于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西北部,是以保护丹顶鹤等珍稀水禽和蒙古黄榆等稀有植物群落为主要目的的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我们开展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检察监督行动,组织辖区检察机关通过多种途径发现野生动植物、外来物种入侵等线索。”白城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宏剑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督促履职 恢复向海生态

2021年初,通榆县检察院在开展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检察监督行动中,发现向海湿地的蒙古黄榆频繁被盗伐达3343株,针对这一情况通榆县检察院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向海保护区管理局栽植黄榆、家榆苗木两万株,并配备专人负责管理,切实保护了向海湿地内生态环境。

多年来,吉林省检察机关针对湿地内盗挖湿地表层土、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等违法行为进行法律监督,开展“恢复+预防”湿地生态立体保护公益诉讼,专项治理湿地内非法围堤围坝等行为,通过开展诉前磋商、制发诉前检察建议、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等方式,先后办理非法狩猎、非法盗伐等案件13件,完成了湿地外来入侵物种刺萼龙葵的灭除治理,并联合相关行政部门在向海湿地持续开展系列生态保护工程,进行湿地生态监测、野生动物救护,参与鹤类人工繁育与驯化工作。

数字赋能 深化诉源治理

2023年初,吉林省检察机关部署开展全省范围湿地保护专项监督,着力解决全省重要湿地保护中非法侵占、围垦、污染以及猎杀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导致生态环境受损的突出问题。

为办理向海保护区案件,通榆县检察院组建了“鹤舞益路”办案团队,充分运用“湿地保护天眼”空天大数据应用平台,开展“回头看”,运用遥感卫星技术对湿地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等进行实时“巡查”,解决线索发现的卡脖子问题。通过卫星影像的对比确保湿地治理恢复效果,建立数据监督模型,实现公益诉讼法律监督和办案手段向智慧化、数字化转型,彰显检察工作现代化新成效。

2023年4月,通榆县检察院还运用无人机进行现场勘查、委托专业机构对卫星遥感数据信息进行解读分析,查明被违法开垦破坏的湿地面积。随后对向海保护区管理局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立即依法采取有效措施,恢复被破坏的湿地。向海保护区管理局收到检察建议后高度重视,组织专家、工作人员多次赴现场实地调查,督促违法行为人对涉案湿地播撒草籽,完成了人工恢复,并由通榆县检察院对湿地恢复成效进行了验收。

完善机制 凝聚保护合力

在湿地保护中,存在多头执法、平行执法,使湿地管理出现“空白地带”等难点问题。同时,由于各部门执法依据不同,造成同一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各异,带来执行难问题。吉林省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作用,综合运用磋商、诉前检察建议、提起诉讼、支持起诉等监督手段,不断深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推动专项监督活动取得扎实成效。

全省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检察一体化体制优势,能动破解生态环保、食药安全领域大要案办理的层级、能力等实践难题,组建黑土地保护、湿地保护等5个生态环境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专业化办案团队,建设相关大数据监督模型6个,形成“大要案办理+理论研究+社会治理+立法完善”的一体化、一条龙专业化法律监督模式。检察机关还聘请生态资源保护、食药安全等领域专家、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担任特邀检察官助理参与案件办理,通过“益心为公”平台,吸收志愿者1900余人,在更大范围内凝聚公益保护合力。

“下一步,检察机关将持续加强与多部门跨行业携手联动,强化湿地保护中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检察公益诉讼的职能衔接,共同推进湿地保护与管理,凝聚全社会珍爱湿地、保护湿地的强大共识。”通榆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李成东说道。

关键词:

为你推荐